有錢人補身體vs沒錢人補身體,沒錢人難得奢侈蹲一大鍋牛肉,有錢人千萬藥材燉湯冰泉水燉湯!【隔壁大哥與小李】


For more great Instant Pot recipes, please visit InstantPotEasy.com

哈嘍,大家好我是【隔壁大哥與小李】 本頻道拍攝的所有影片都符合平台的使用政策,沒有任何違規行為。 這是我在YouTube唯一 …

1 reply
  1. @user-ve8pv7ty8d
    @user-ve8pv7ty8d says:

    🥰♥️給看這留言的你♥️ 是俊美的你好 💯♥️尊敬佩服♥️鞠躬 ♥️祝福你健康平安 ♥️多福多壽 ♥️財源廣進 ♥️ 幸福快樂♥️事事順利 ♥️
    書名:群書治要
    1.孔子說:「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,然後才可以行動;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,使自己心平氣和,然後再開口說話;必先以誠信待人,建立信譽,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,所以與人和睦相處,無所偏失。」

    2.對於賢德的人,應親近學習而又禮敬尊重,內心畏服而又孺慕愛載。對於喜愛親信的人,要了解他的短處;對於嫌棄憎惡的人,要了解他的長處,並且明白對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。

    3.不尊重他人,隨意輕慢戲弄,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;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,乃至於不能自拔,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。

    4.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,有疑難則虛心請教來明辨真諦,用寬恕厚道的存心來待人接物,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。

    5.將要叛變的人,說話時流露出慚愧;內心多疑的人,說話毫無條理,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;吉祥善良的人,話少而且話好;性情浮躁的人,話多而且雜亂;誣害善良的人,言辭飄忽不定;失去操守的人,言辭表現出理虧。

    6.孔子說:「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,但是驕傲而且吝嗇,不肯分享,其餘雖有小善,也就不值得一觀了。」

    7.君子做到以禮治身,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,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。

    8.仲弓請教如何實踐仁德。孔子說:「出門與人相見,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,差遣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。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,不要強加於人。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,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,無論在哪裡做事,都不會使人抱怨,這便是仁德。」

    9.要引以為戒啊!不可多話,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,最後招來禍害;不可多事,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,最後引來禍患。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,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。

    10.孔子說:「要求自己要從嚴,要求他人要從寬,就能遠離怨恨。」

    11.孔子說:「我與他人的相處中,他人的言行,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。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,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,反省自身,若有類似情況,則自我改正。」

    12.周公對兒子伯禽說:「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,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。對老臣舊友,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,就不要遺棄他。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。」

    13.勤學不厭倦,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,提升自身修養;教學不厭倦,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。

    14.見識高明的人在事情還未萌生前就能預見,有智慧的人在危險還未形成前就能避開;禍患大多藏在隱密細微之處,而在人們疏忽時發生。

    15.古人曾說,人難以做到的有兩件事,一難是樂於別人指出缺點並加以改正,二難是把別人的錯誤指出來告訴對方。

    16.聽任自己的好惡,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;聽受外來的訊息,則容易造成彼此認知上的偏差。對認識的人,以自己印象的好壞,而不能客觀公平地對待;對不認識的人,容易以人情關係擾亂了原有的制度。

    17.孔子說:「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,都是純淨純善的,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,差異就愈來愈遠了」。

    18.奸巧詭詐不如樸拙誠實。

    19.孔子說:「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,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。」意謂,就辦事方面,無論大小,目標要遠大,辦法要周詳,又要預防流弊;做人方面,也要有遠大的志向、長久的規劃,否則憂患就在眼前。

    20.能利益天下的人,天下人也會利益他;危害天下的人,天下人也會危害他……有仁德的人在位時,天下人都依附他,沒有別的原因,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。

    21.君子有三種借鑒:明鑒於前事,明鑒於他人,明鑒於銅鏡。以前事為明鑒,可吸取教訓;以他人為明鑒,可效法賢德;以銅鏡為明鑒,可看清自我。

    22.傲慢不可滋長,欲望不可放縱,志向不可過於自滿,享樂不可沒有節制。

    23.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,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。

    24.審慎面對事情的結尾,就像剛開始一樣,至始至終謹慎對待,那就不會失敗。

    25.調和精神氣息,克制憂慮,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,節制飲食,適當控制嗜好欲望,這些是長壽的良方。

    26.老子說:「不記仇恨,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。」

    27.人的過失在於為死亡悲傷卻不珍惜有限的生命,常對過去的事情後悔卻不慎重考慮將來。總是常說:「既然已經如此」,又喜歡爭辯過去的往事,荒廢於今日,更懈怠於將來的時光,就這樣一直到老。

    28.聖人無私而不積藏,有德則教愚,有財則濟人,盡其所有來幫助別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。因此,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萬物;聖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則,幫助世人而毫不爭奪。

    29.老子說:我有三種法寶,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。一是仁慈,二是節儉,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。

    30.聖人待人守柔處下,就好像掌握左契,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。有德者待人如同聖人執左契一樣;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,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。天道毫無偏私,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,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。

    31.凡事考慮妥善之後才行動,行動前還要慎重地選擇好時機,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。

   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物極必反、滿溢則損,所以聖人在治理出現弊病時就改革制度,事情行不通時就改變做法。

    孔子說:「仁難道很遙遠嗎?只要自己追求仁,仁就來到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田子方把仁愛施於老馬,秦西巴於心不忍而放掉幼鹿,都是仁愛的開始。把這種仁愛推廣開來,便可惠及長遠。
    (田子方外出時,見到一匹老馬被拴在路旁,無精打采。田子方心有所感,深深嘆口氣,然後問車伕,這匹馬拴在這兒是要做什麼?車伕告訴他,這匹馬是他老東家所養,因為年紀大體力衰弱,無法再拉車,所以將牠牽出來準備賣了。田子方感慨這匹馬年輕時為主人賣力,到老時就被主人拋棄,這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應該有的作為。於是就用了好幾匹疋錦帛將這匹老馬買回,讓人照料,以安養天年。
    秦西巴,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家臣。有一次,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,派秦西巴帶回去烹煮。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,秦西巴不忍心,就放走小鹿。)

    所以說愛護人、利於人者,上天必定賜福給他;憎恨人、殘害人者,上天必定降禍於他。以此可見上天希望人們相互友愛、相互幫助,而不希望人們相互憎恨、相互殘害。以前的聖君禹、湯、文王、及武王,愛天下所有的百姓,率先尊崇上天,敬重鬼神,他們給予世人的好處很多,所以上天佑護他們,使他們成為天子,天下的諸侯都歸順、侍奉他們。

    32.在童蒙時期培養孩子純正無邪的品行,這是一項神聖的功業。

    33.孔子說:「我曾經整天不吃飯,通宵不睡覺,去冥思苦想,但毫無獲益,不如學習聖賢的經典。」

    34.孔子說:「君子有九個方面值得深思熟慮。觀看,要慎思看得明白;聽受,要慎思聽得清楚;臉色,要慎思表現溫和;容貌態度,要慎思謙恭有禮;發言,要慎思誠實不欺;做事,要慎思認真嚴謹;疑惑,要慎思請教提問;發怒,要慎思會有後患;每有所得,要慎思合於道義。」

    35.如作一年的規劃,沒有什麼事比種植五穀更為重要;如作十年規劃,沒有什麼事比栽種樹木更為重要;如作終身規劃,沒有什麼事比培育人才更為重要。

    36.孔子說:「身為子弟,在家要孝敬父母,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,做事要謹慎小心,說話要言而有信,要博愛眾人,親近有仁德的人。實行這六事以外,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。」

    37.能利益天下的人,天下人也會利益他;危害天下的人,天下人也會危害他……有仁德的人在位時,天下人都依附他,沒有別的原因,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。

    38.勤學不厭倦,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,提升自身修養;教學不厭倦,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。

    39.孔子說:「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,不促成別人的惡事。小人相反,見人做善事就嫉妒、做惡事便贊成,這是天理所不容的。」

    40.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,根本建立了,道德就會隨之產生。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,就是仁的根本啊!

    41.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道美德,小人則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。

    42.曾子說:「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:為他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?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信用了?老師傳授的,同時也是自己將傳給學生的學問,是不是已經反覆溫習並身體力行了?」

    43.孔子說:「孝道,是德行的根本,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。」

    歡迎翻印。

    Reply

Leave a Reply
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
Feel free to contribute!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